【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重点大学理工科教改协作组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ISSN:1001-4233
CN:42-1026/G4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5.803571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北大核心期刊(1996版);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0-2002);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4-2005);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6-2007);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8-200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0-201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2-201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4-2016);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7-201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9-2020);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综合科技B类综合;高等教育
期刊热词:
工程教育前沿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大思政背景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3)

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需要注重拓宽教育载体,将教学方法与目前大众广泛使用的微博、微信、“互联网+”等媒介有机融合,通过学生易于接受的新技术去传授知识,完善线上

需要注重拓宽教育载体,将教学方法与目前大众广泛使用的微博、微信、“互联网+”等媒介有机融合,通过学生易于接受的新技术去传授知识,完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课堂学习外延到课堂外学习,拓宽思想品德教育实践平台,加强对学生课后的道德引导。

东北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所在的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切实强化管理育人,通过科学的教学管理,提升对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保障功能。以“111计划”引智基地为媒介,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制定《学院创新团队建设方案(试行)》《学院青年教师培养方案(试行)》,全力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体系。不断深化服务育人,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依托东北大学“三育人”立项,面向学生提供领航服务,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

四 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应该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主抓课程思政工作,制定实施方案,整合各类资源,全面保证课程思政改革的进程。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教务处应该着重将“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要及时进行评价,发现不足持续改进。同时,还应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评价,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强化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建设,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改革教师评价体系、薪酬分配机制和教研制度,强化教师育人主体责任,建立教师自主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材修订及推进多元化教学方法改革的运行机制。

为了更够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还需要保证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知,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的参与度,做到全员参与。高校还应该关心教师的生活和身心健康,改善教师的待遇,主动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树立优秀的典型,强化模范引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实施“育心铸才”工程,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贯穿、到教学各个环节。

五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高校教师工作始终要坚持的指导思想,以“十育人”为教育核心,构建全新的育人模式,打通课程思政教育最后一公里。基于协同育人的理念,需要坚持不懈地推进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改革,发挥同向同力的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全课程育人功能。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改革的效果如何,最终的检验标准必须是学生的获得感。高校教师要全方位对人才进行培养,实现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的融合统一,最终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1).

[2]王晶.对师范平台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的探讨 [J].中国校外教育,2018(35):100-101.

[3]付安玲.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价值唯物史观确证的三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1):19-24.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5]左丘明.左传[M].郭丹,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121.

[6]姜波,李丽君.三全育人视域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的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57):257-259.

[7]王能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10).

[8]程艳.探高校思政课师生和谐互动之理与路[J].教育现代化,2019,6(33):143-146.



文章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gdgcjyyjzz.cn/qikandaodu/2021/0717/1058.html


上一篇: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下一篇: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