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重点大学理工科教改协作组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ISSN:1001-4233
CN:42-1026/G4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5.803571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北大核心期刊(1996版);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0-2002);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4-2005);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6-2007);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8-200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0-201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2-201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4-2016);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7-201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9-2020);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综合科技B类综合;高等教育
期刊热词:
工程教育前沿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大思政背景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

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 引言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于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上提出了”立德树人” 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高校教师需要明确“四

一 引言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于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上提出了”立德树人” 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高校教师需要明确“四个为”(为谁培养人)和“四个正确认识”(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了能够担当好教书育人的使命,高校教师还需要做到“四个坚持不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对其他专业课程提出了思政教育的要求。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31号文件)中明确了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2017年12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系统化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长效机制。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一体化构建育人工作体系。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要求转变观念,推动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把思政类元素浸润式的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只是思政教师的职责,各门专业课程中也要融入思政元素。深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把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 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梳理课程的思政元素,完善德育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2]。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它以培育人的道德品质、人文精神和政治素养为主要内容,引导智育和体育的发展,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基本遵循。

二 高校教师的职业使命

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第一要素。高校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明确教师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人格健全和品德优良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左传》 中提到:“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5]。” 衡量人材的最重要标准是“德”,其次才是“才”。新时代的“德”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德。高校工作者要思考和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新时代高校教师要努力培养出有担当、能够助力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专业课程教师不仅仅要教授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打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窘境,强化思政教育全员的创造性。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大思政”理念,努力构建合力育人新格局。

三 课程思政改革模式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具有内在的统一联系[6]。“课程思政”是一种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综合教育理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教师的主体育人作用,深入挖掘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德育教育与思想政治元素,切实把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的模式,将知识传递、能力培养和道德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内在意义的质变,而不仅仅是文字次序的调换[7]。思政教育与教育本是交融、相互促进的,需进一步明确专业课程同样担负着德育的功能。教学内容是教学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基于协同育人的理念,需要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一) 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专业培养方中的培养目标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等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教师认为专业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能力培养,而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任务和责任才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价值引领,因此,专业课程只注重了专业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不能有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教学评价中也主要侧重专业知识评价,而弱化了对学生团结协作、爱岗敬业、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考核。

在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上也仅仅限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点的生硬嵌入,简单地将思政理论与专业知识相互叠加,机械地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进行结合。对思政要素的挖掘不够充分,造成思政元素的融入量不足。专业课教育工作者还没有认识到课程思政是教育结构的本质变化,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思政教育的素养和能力。


文章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gdgcjyyjzz.cn/qikandaodu/2021/0717/1058.html


上一篇: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下一篇: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