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重点大学理工科教改协作组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ISSN:1001-4233
CN:42-1026/G4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5.803571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北大核心期刊(1996版);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0-2002);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4-2005);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6-2007);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8-200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0-201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2-201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4-2016);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7-201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9-2020);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综合科技B类综合;高等教育
期刊热词:
工程教育前沿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数字化时代与教育变革研究背景进展与局限(5)

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重“术”轻“道”研究取径下论域单薄 在上述的诸多研究成果中,不难发现,很多研究者聚焦于数字化课程与教学,因为数字化社会带来的一个明

(三)重“术”轻“道”研究取径下论域单薄

在上述的诸多研究成果中,不难发现,很多研究者聚焦于数字化课程与教学,因为数字化社会带来的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学习资源、手段的极大丰富,能够快速对课程与学习发挥作用,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与实用性。但是,仅仅局限于课程与教学仍然是一种重“术” 轻“道”的思考,不足以在根本上把脉数字化社会教育之“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提供深刻、周延的教育见解。即便在为数不多的关于数字化社会课程与教学的探究与思考中,也过多地将思维的笔墨限制在数字化儿童的认知层面,并且只是在理性认识论的意义上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儿童认知的身体维度未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我们知道,身体作为一种更具本源性的认知媒介,自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等哲学家的大力倡导以来,已然具有了认识论的本体性地位,身体的认知功能被极大地拓展。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自我人格建构恰恰是从身体开始的,身体成为他们与周遭世界打交道的原始凭借,身体的认识论意蕴丰富而深刻,我们必须重视。特别是数字化时代,儿童的身体如何与数字化媒介交互,其机制是什么,这是目前亟需回应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再者,已有研究也尚未注意到数字化社会教育语境中的的数字伦理、数字劳动、数字美学等维度。

(四)数字化教育的风险意识不够

不可否认,数字化社会的到来,为教育的发展及其变革提供了诸多动力及便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数字化社会中的教育正在发生着某种深度重构。比如,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就是其表现之一。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已有的事实与经验告诉我们,数字化社会中的教育风险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数字化在助推教育变革、革新学习方式的同时是否具有潜在风险呢?比如,数字化社会的教师无疑需要足够的数字化素养,可是,如果过度关注教师的数字化素养,就有可能舍本逐末,在一定程度上轻视甚至漠视教师的本体性教学知识。我们很关注教师能够使用数字化技术做什么,却忽略了没有了数字化技术时教师能够做什么。我们提倡教师应具有足够良好的数字化素养,可是数字化技术给教师和教育带来的技术性依赖、技术性焦虑乃至于技术性反噬风险同样值得关注。再如,数字化、智能化在使儿童的学习、生活如鱼得水的同时依然面临极大的技术性风险。对于儿童而言,由于其主体意识的脆弱性,很容易被裹挟入良莠不齐的数字化洪流之中从而导致主体意识畸变,在有损于儿童独立性我思意识形成的同时,强化其人格精神的同质性,批量生产现代性意义上的“数字化乌合之众”,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教育风险。从目前的研究成果观之,我们在热情拥抱数字化社会之余,对于其潜在风险的认知还十分不够。

[1]鲍宗豪.数字化与人文精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5.

[2]肖凯. 数字化成长中的自我完善及其教育[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4.

[3]杨银付.“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教育变迁与政策响应[J].教育研究,2016,37(6):4.

[4]程换弟.数字化时代教育变革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22):24.

[5]唐汉卫.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将如何存在[J].教育研究,2018,39(11):18.

[6]黄荣怀,张慧. 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更加灵活开放[N]. 中国教育报,2019-06-29(3).

[7]王素. 人工智能与教育双向赋能[N]. 中国教育报,2019-06-29(3).

[8]余胜泉.人工智能教师的未来角色[J].开放教育研究,2018,24(1):16.

[9]李政涛.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变与不变”[N]. 人民政协报,2017-11-01(9).

[10]余宏亮.数字时代的知识变革与课程更新[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2):16.

[11]周序.如何认识数字化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5):44.

[12]胡俊杰,李文卫,赵霞霞,等.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问题与对策——以精品视频公开课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6,34(4):102.

[13]陈琳.高校课程立体学习资源建设研究——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95.

[14]曲晓萍,钟喜魁.高中化学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9):68.

[15]李锋,柳瑞雪,任友群.确立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再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1):46.


文章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gdgcjyyjzz.cn/qikandaodu/2021/0510/903.html


上一篇: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下一篇:人文关怀结合仿真模型在神经外科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