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重点大学理工科教改协作组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ISSN:1001-4233
CN:42-1026/G4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5.803571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北大核心期刊(1996版);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0-2002);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4-2005);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6-2007);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8-200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0-201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2-201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4-2016);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7-201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9-2020);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综合科技B类综合;高等教育
期刊热词:
工程教育前沿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数字化时代与教育变革研究背景进展与局限(2)

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数字化时代催生教育变革 由美国新媒体联盟(NMC)出版的连续出版物《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旨在揭示对未来各级各类教育产生影响的关键趋势

(一)数字化时代催生教育变革

由美国新媒体联盟(NMC)出版的连续出版物《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旨在揭示对未来各级各类教育产生影响的关键趋势、重要挑战和重要技术进展,“技术赋能教育变革”成为核心主张与关键议题。有研究者认为,数字化时代的教育要求思想转向,意味着由“钟”转向“云”、作为自组织教育人的诞生、以及技艺教育向文化教育转向。[2]杨银付认为,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变迁体现为资源形态的变迁、教学形态的变迁、学校形态的变迁以及社会形态的变迁。[3]有研究者提出,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变迁,教育方式应更加个性化、教育信息应更加泛在化、教育环境应更加智慧化、教育评价应更加智能化。这些新要求促使了教育变革,但也使得教育变革遇到了一定的阻力,即学习深度遭质疑、技术引领课堂不足、教师队伍建设滞后。[4]数字化社会对于教育的影响是深彻的、全方位的,而人工智能对教育构成的际遇与挑战更为紧迫。

人工智能的深入运用将在本体意义上动摇我们原有关于教育的理解、判断和追求,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困惑和焦虑:“替代人脑”,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何在;“人机一体”,教育的方式和性质将如何改变;“失去控制”,如何保证教育的价值选择和方向;“道德难题”,教育将面临怎样的伦理抉择。唐汉卫关于“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将如何存在”的追问表明,对这些深层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将是决定人工智能在教育上乃至在未来社会能够走多远的关键。[5]有学者认为,将机制创新作为根本动力,人工智能将提供更为公平、适合、开放的教育。[6]王素认为,人工智能与教育是双向赋能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赋能管理、赋能学生与赋能教师三个方面。[7]余胜泉关于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未来思考进一步揭示出教师在未来可能承担的十二个角色,其中包括助教、分析师、教练等。[8]此外,关于教育“变”与“不变”的辨证思考提示我们,教育的本质,学生的需要,是贯穿人工智能教育之“变”中“不变”的教育之理、教育之道。[9]

为深入思考并回应人工智能如何引领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在教育领域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将给未来教育带来怎样的挑战和机遇等一系列问题,2019年5月13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联合主办了“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大型公益论坛,海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专家、行业精英共聚一堂,跨界研讨了人工智能在未来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这是一次集体思想的响应,或许只有问题没有答案,但教育学界关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将历久弥新。

(二)数字化助推课程教学革新

进入数字化时代,人类知识开始从“原子赋型”向“比特传播”转变,知识的“网络化”、“可视化”与“具身化”全方位重构了人类的生存境遇。得益于信息、网络与媒介的技术融合,课程知识借助数字化加工技术与生产平台,推动学校课程从“栖居纸本”向“悠游网络” 嬗变。导源于知识基础的变革与建构范式的转型,数字化时代的课程摆脱了传统的“他者裁定”困境,开拓了崭新的“赋权增能”图景。[10]有研究者认为,数字化课程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技术而非理念,但我们对技术的热衷却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人”的地位与作用。故此,适当放缓数字化课程的发展速度,留出更多时间和空间去熟悉新技术、理解新理念,并探索二者相结合的问题,才能更有利于数字化课程的健康发展。[11]胡俊杰等人以精品视频公开课为例,在分析课程视频资源质量因子、课程视频内容质量因子、课程归属因子、课程拍摄制作技巧因子四个关键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建设的优化路径。[12]

陈琳以国家规划教材、国家精品教材以及课程多媒体词典、学习自我诊断软件、网络课程、电子书等创新建设实践为基础,对立体资源建设进行了多维度研究。[13]有研究者指出,开发与利用化学课程数字化资源主要包括两条路径:一是教师的专业信息素养即教师对信息资源的收集与整理水平、编辑水平、制作水平和使用水平;二是课程资源库即教学素材库、辅助教学素材库等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及促进化学学科教学的建议。[14]

2014 年,教育部启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确立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梳理学科大概念,重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与模块。以核心素养为落脚点,有研究者基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进一步思考了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关系,分析了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体现。针对课程标准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师资条件、学段衔接和实验环境等方面给出相应的实施建议。[15]任友群亦在《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开发》一文中指出,为了培养合格的数字公民,信息技术教育需要从“信息技术常识”教育转向“面向学科核心素养” 的教育。其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实践力和信息社会责任。[16]


文章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gdgcjyyjzz.cn/qikandaodu/2021/0510/903.html


上一篇: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下一篇:人文关怀结合仿真模型在神经外科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