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重点大学理工科教改协作组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ISSN:1001-4233
CN:42-1026/G4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5.803571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北大核心期刊(1996版);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0-2002);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4-2005);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6-2007);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8-200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0-201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2-201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4-2016);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7-201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9-2020);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综合科技B类综合;高等教育
期刊热词:
工程教育前沿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浙大上海高等研究院:“计算+AI”革新研究范式(2)

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基于混合设备的神经拟态计算架构与芯片研究”是浙江大学赵毅教授与上海张江高科技公司联合申报的“技术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闪

“基于混合设备的神经拟态计算架构与芯片研究”是浙江大学赵毅教授与上海张江高科技公司联合申报的“技术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闪耀半导体。赵毅得知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成立后,毫不犹豫地将项目搬到了上海。现在,双方正在上海成立专门的团队,开展神经拟态芯片的应用示范。吴飞目前正在推进科技部与海康威视上海分公司共同承担的一项重点研发项目。自从来到上海,原本“分居”的团队“挨家挨户”,项目的进度似乎被注入了加速。 “当人们在一起时,事情会更顺利。”

运用灵活机制“公开排名”招揽全球人才

近日,浙江大学上海高级研究院“招聘顶尖科学家、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 《招聘令》已送达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和《科学》的编辑部。全球招聘人才,打造“计算+人工智能”顶尖人才库,是浙大上海高等研究院的又一重要愿景。

“目前,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位图灵奖获得者加入了高级研究所的战略咨询委员会。”罗坤透露,自己入选是因为在自然语言和强化学习方面成绩突出。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的李继伟,也加入了上海“计算+人工智能”前沿研究基地浙江大学高级研究院。

“上海人才储备很强,资本会主动上门。那里有人和一切。”罗坤表示,高等研究院将充分发挥上海和浙江大学的国际优势。国际学术网络资源,与全球战略合作伙伴紧密联系,与世界顶尖大学在“计算+人工智能”领域深化合作交流。 ?浙江大学上海高级研究院在成立之初就追求一个“活”字,让人才流动、资金使用、项目运作更贴近科研和市场规律。吴飞表示,高等研究院将进一步探索“揭榜”等研发新机制,培养更多本土创新人才,为中国建立健康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

>>>延伸阅读

“AI+X微专业”探索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1000多名学生就读于学校,最终只有300名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机会。上周五,上海研究院发起的“AI+X微专业”由华东六所高校协办的浙江大学高等研究院正式开课,著名人工智能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教授人工智能微专业第一课。

“AI+X微专业”为何如此火爆?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飞介绍,这是一门面向非人工智能专业学生的人工智能课程。旨在培养更多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跨学科能力的本土人才线路。 “我们在选择第一批微专业学生的时候,专业的组合非常‘混’,希望这个微课程可以辐射到更多专业的学生。” ?该微专业课程由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和同济大学联合开设。除了五门基础课程外,每所学校都根据自己的优势开设了相关的人工智能课程。目前有40门微专业课程,未来将继续扩充。

今年“AI+X微专业”将首先面向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的学生开放大学。选拔、互认学分、证书联名、SPOC(Small Restricted Online Courses)培养学生掌握人工智能核心理论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不仅是课程教育,更是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丰富内涵。”在吴飞看来,每一次大胆的尝试,都必须汇聚前沿技术和产业资源,联动只有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力量,才能推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学科交叉和生态建设,从而实现人工智能转型。跨学科范式,赋能场景应用。因此,他希望更多高校支持科教融合、产教协同、交叉学科的人工智能微专业,让“AI+X微专业”逐步推广到其他高校、企业。和行业。

作者:许启民

编辑:沉秋莎

责任编辑:任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gdgcjyyjzz.cn/zonghexinwen/2021/0722/1067.html


上一篇:我省29名律师获评高级职称
下一篇:广州中医药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2021年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