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重点大学理工科教改协作组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ISSN:1001-4233
CN:42-1026/G4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5.803571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北大核心期刊(1996版);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0-2002);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4-2005);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6-2007);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8-200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0-201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2-201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4-2016);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7-201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9-2020);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综合科技B类综合;高等教育
期刊热词:
工程教育前沿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浙大上海高等研究院:“计算+AI”革新研究范式

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总部大楼即将启用很快。 编者按 “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市科科技创新中心已从“功能强”向前迈进。大力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体制现代化、运行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总部大楼即将启用很快。

编者按

“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市科科技创新中心已从“功能强”向前迈进。大力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体制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是重要抓手。

放眼黄浦江,李政道研究院、量子科学中心、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树图区块链研究院、朱光亚战略研究院等数十家企业代表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开工建设,加速发展。 “十四五”期间,这些研发机构的“新物种”将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优势,激发科学家创新活力,成为强化上海科技创新的“科技创新地标”。创新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在市科委的支持下,本报近日推出“走访上海科技创新地标”系列报道,引导读者走进这些特色研究机构,捕捉创新脉搏的前沿,聆听他们在高海拔地区成长的声音。

在进入密集数据计算阶段的人类社会,对计算的需求是空前的。就像 19 世纪的电力一样,计算正在成为 21 世纪的使能技术。

在张江国创中心一期的小楼里,浙江大学与上海市政府携手,浙江大学与上海高等研究院联合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正在计算+”为核心使命,致力于打造集“计算+人工智能”全球人才引进高地、跨学科研究范式创新引擎、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为一体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校地携手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上海高地”。

探索“计算+AI”之路 p>

如果把数据看作燃料,计算模型就像发动机,力是催化剂——结合各种场景,计算就会像发电机,不断y 输出巨大的能量。人工智能(AI)是人类计算能力的最高体现。它正在使计算引发社会各行业的链式突破,加速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进程。

“多学科、多领域、多行业的交叉融合将是人工智能的下一个突破点,它将形成创新的源泉、创新的力量,最终赋能社会。”浙大上海高级研究院院长周如红表示,这是浙大和上海成立研究院的初衷。在他看来,上海作为长三角功能最齐全的区域,国际化程度高,人力资源丰富,产业集群。拥有最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并肩负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任。国家使命。先进研究院将推动人工智能产学研应用深度融合,让更多创新在上海和长三角加速,努力成为支撑人工智能的重要标杆和创新载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从去年6月在上海落成,到去年底落户张江,短短几个月时间,浙江大学上海高级研究院将研发触角伸向生物、金融、工程等领域。今年3月,“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明星科学基金”成立。首批项目涉及肿瘤免疫、脑机集成、知识图谱、人工鱼等四个领域。 ? “每一个项目都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介入,同时包括基础前沿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同时与行业紧密相连。”周如宏认为,交叉学科的发展范式是“站稳脚跟”,探索基础结合前沿、技术创新和满足行业需求,一个好的人工智能赋能社会创新生态。

目前,浙江大学上海先进研究院已与上海多家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建设联合研发中心。浙江大学上海高级研究院副院长罗坤透露,越来越多的企业与该院建立联系。 “例如,围绕碳中和,浙江大学与上海多家能源企业合作,通过智能能源技术体系的开发,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最终实现从局部到整体的近零排放。”

从“异地合作”到“同城共鸣”

5月底,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新总部大楼落成张江即将开业。周如宏说:“我来上海,就要树立上海的高度,追求世界的标准。”他认为,在合适的环境下,赋能技术会对各种创新元素形成“磁吸”。研究院应探索创新方式,将大量能源“输出”到不同行业,成为新一轮科技变革的强大动力。

高等研究院成立初期,浙江大学的15位教授带着上海高校或企业共同申请的国家项目,搬到了这个全新的上海研发基地。 ? “从‘异地合作’到‘同城共鸣’,大家都觉得这样的协同创新更紧密、更高效。”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飞表示,沪浙两地的科研合作一直非常密切。 “天作之合”为科研创新带来更多动力。 ?由周如红领衔的“计算+精准药物设计”是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项目、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首个落地项目。旨在宣传“计算+人工智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应用。


文章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gdgcjyyjzz.cn/zonghexinwen/2021/0722/1067.html


上一篇:我省29名律师获评高级职称
下一篇:广州中医药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2021年招生简章